首页 > 技术文章 > 技术生物所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

技术生物所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

2011-12-28 [1307]

技术生物所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
11月10日,晚秋微风,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南岗实验基地,离子束诱变的脆秆水稻秸秆还田试验正在进行中,一大片水稻的秸秆在收割机身后“粉身碎骨”,地面上只留下一排排稻茬。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相互祝贺成功,围观的农民高兴地说:真得可以不用烧秸秆了!

作物秸秆还田可以让有效营养元素返回土壤,提高土壤肥力,是农业部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之一。但由于作物秸秆柔韧,机械难以粉碎,机收后秸秆过长,杂余成堆,耕作时不易翻压进土壤,造成秸秆长期不腐解,直接影响后季节作物播种和生长。

 

因此,作物秸秆处理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棘手问题,每逢收获季节狼烟四起,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造成生物质资源浪费。据统计,全国每年烧掉的秸秆损失相当于6000万吨腐殖质和全国60%的氮、磷、钾化肥产量。

据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刘斌美博士介绍,从作物品种自身的遗传入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还田的问题,通过改变茎秆细胞木质素、纤维素含量和比例,使之在田间茎秆脆而不易倒伏,成熟收获时秸秆易粉碎、机械能耗低。

为此,技术生物所和遗传发育所科研人员合作,利用离子束辐照水稻中籼9311和晚粳秀水110,获得3个水稻脆秆突变体,其中中籼9311后代2个突变体,叶片特别容易折断,无法进行田间管理;晚粳秀水110的脆秆突变体表现茎秆脆而不倒,叶片和谷粒都不表现脆性,能够进行正常的田间操作。

进一步研究表明,该突变体茎秆变脆主要是茎秆细胞纤维素含量降低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所致。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,通过分子标记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上,可能是一个新的水稻脆秆突变基因。

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为评价该脆秆突变体的应用潜力,开展了大面积田间生产试验,该突变体表现分蘖力强、抗倒伏,产量较对照品种秀水110增加5%左右;成熟期机械收割,该突变体秸秆容易粉碎,粉碎的秸秆长度85%以上小于5cm,zui长不超过10cm。收割机可将粉碎的秸秆均匀地散在田间,机械作业负荷轻,经计量统计,燃油损耗较对照品种约降低15%,解决了秸秆还田的难题,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。

同时,脆秆水稻十分适宜家畜饲用,是畜牧业很好的饲料来源。研究人员将通过加快该突变体的品比试验和示范,争取早日投入生产应用,为实现我国农业的“低碳”目标作出贡献。

技术生物所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